2020-05-07-退修审稿意见汇总

审稿意见汇总

1. 研究对象问题

论文提出“单相接地故障土壤伴生电弧仿真”,立意较新,但实际行文中对土壤电阻、土壤弧光特征的描述较少;“土壤伴生电弧”在文中即为弧光高阻接地故障,所提的电弧模型也并未含有土壤性质的相关参量,以此为题目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读者误解,建议增加相关内容描述或斟酌题目。(专家1)

  1. 修改题目

2. 背景意义问题

论文利用故障数据计算接地点电阻、基于Cassie模型计算电弧电阻,提出“Cassie+可变电阻”串联的电弧模型,建议增加其他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模型的对比分析,突出论文所提模型的优势与创新性。(专家1)

本文的一大亮点在于采用动态电阻来取代传统模型中的固定电阻,来达到模拟接地故障发展的动态过程的目的。但是,该想法已经在下述文献中被提出或应用了。 [1] S. R. Nam, J. K. Park, Y. C. Kang and T. H. Kim. A modeling method of a high impedance fault in a distribution system using two series time-varying resistances in EMTP [C]. 2001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Summer Meet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ancouver, BC, Canada, 2001, pp. 1175-1180 vol.2. [2] R. G. Ferraz, L. U. Lurinic, A. D. Filomena, D. S. Gazzana and A. S. Bretas. Arc fault location: a nonlinear time varying fault model and frequency domain parameter estimation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 vol. 80, pp: 347-355, September 2016. 尽管本文所提出的动态电阻的参数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只是为了适应该实验平台所能获得的数据。因此作者应该重新梳理研究现状,并说明论文的创新所在。 (专家2)

  1. 专家引用的2篇文章与自己的算法并不冲突,可以继续扩充参考文献,体现我的算法与他们的不同之处。

3. 图片清晰度问题,特征分析问题

在2.2小节中,图3/4/5/6不清晰,波形和坐标无法看清;论文就“土壤弧光接地故障模拟”的试验过程、对现场录波数据的弧光接地故障特征分析较少,且论文提出“故障点电流存在明显零休特征,这种特性是由于故障点接地电阻随故障发展逐渐减小引起的”似有不妥,应补充理论依据,电弧电流的零休特征应与电弧击穿电压等多因素相关;同时图5中难以看出“零休特征”,建议将波形图局部放大用以说明。

  1. 修改图片,使之看起来会更清晰。
  2. 来一波特征分析,能够显示该特征与电弧特征高度相符

4. 研究重点删减问题

论文在3.1小节中对真型配网平台中的变压器、架空及电缆和负荷进行了数值建模,但其与论文提出的“Cassie+可变电阻”电弧模型似乎并无关联,请说明该试验平台进行数值模拟的必要性,是否仅为PSCAD仿真中模块参数设置提供依据;且该小节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4.1)有较大差别,应解释原因;3.1.2小节“测得系统非线路部分对地电容 ”与3.2.1小节中“考虑系统(非线路)对地电容 ”不一致,请予以说明。(专家1)

论文研究的重点不突出。论文的研究重点是整个试验平台的仿真模型还是接地故障土壤伴生电弧模型? (a)如果重点是“从源网荷和故障电弧四方面给出数值模拟方法”,那么该文在源网荷方面的研究分析太简单了。实际上,源网荷的数值模拟已经较为成熟,也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成果,文中在源网荷方面的研究有何创新之处?此外,文中的源网荷模型和接地故障土壤伴生电弧之间有何关联?所建的源网荷模型是通用型的还是针对接地故障土壤伴生电弧的? (b)如果重点在于提出了Cassie电弧和动态电阻的电弧模型及其相关参数计算方法,那么文中给出的该实验平台的源网荷详细参数计算等过程是多余的。同时文中也没有给出该电弧模型参数计算方法与其他模型在该实验场景下的比较、优势和改进,因此十分含糊。 (专家2)

  1. 本文的研究重点专注到电弧模型身上,删除掉平台参数建模部分理论
  2. 测得对地电容不一致问题应该是自己的失误导致,一个是电流值,一个是电容值,需要重新确认下。
  3.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需着重考虑

5. 公式不严谨

论文在3.2小节中,利用Cassie模型对电弧电阻$R_{ARC}(t)$进行建模,建议将公式(9)中的电弧电导g改为电弧电阻$R_{ARC}$ ;并进一步补充$R_{ARC}(t)$的计算表达式,以及故障后,$R_{ARC}(t)$的幅值变化曲线。(专家1)

  1. 按照修改即可

6. 描述不准确

论文4.2小节倒数第二段中,“故在电弧击穿时,阻值偏大,所以本应是稳态的电压在实测曲线过程中出现向下的凹陷”是否应为“阻值偏小”;倒数第一段中“系统电阻”表意不明;“该时刻电弧为零”应为“电弧电流”。需确认最后两段内容。(专家1)

  1. 对应修改

7. 语句逻辑修改

语言逻辑上不够通顺,引言部分最后一段中,“建立对应的仿真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单相土壤弧光高阻接地故障的动态过程,同时指出电弧模型串接电阻进行故障电弧模拟的缺点,为研究该类故障特征提供支撑”;论文第2小节第一段,“由于土壤接地阻抗受到故障点电场影响,利用升压变压器无法提供足够容量”,语言表述逻辑上使读者难以理解,应进一步说明。(专家1)

  1. 对应修改

8. 规范撰写

1、引言部分中,“单相接地故障(Single Phase to Ground Fault, SLG)”,此处缩写不太恰当,SLG故障应表示“Single Line to Ground Fault”,且后文并未再对“SLG电流”进行引用并说明,建议此处直接用“接地故障电流”予以表示。 2、论文3.2小节中,土壤弧光高阻接地故障电弧模型${R_S}\left( t \right) = {R_g}\left( t \right) + {R_{ARC}}\left( t \right)$ ,首次出现的各变量表达式应当说明其表征含义;论文3.2.2小节中,接地点电流有时采用Id,有时采用iarc,若无特定含义区别,应予以统一,若为体现数据时刻上的区别,建议表达式下标予以统一。 3、存在笔误,如引言部分第三段中,“文献[13]建立的…用以模拟”,出现两次“模拟”;表1中应为“负载损耗”,非“复杂损耗”;论文结论末尾应为“补足”等,请检查并修改。(专家1)

  1. 按要求修改

(a)引言部分“由于我国的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均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中的“均”字表达不准确,除非有效接地方式外,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在我国也比较常见。 (b)文中所做实验的接地方式是什么?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c)文中所给出的图中,大部分都太小了,看不清楚,如图1和4等。而且部分图的横坐标为“Point”,这种表达比较隐晦,建议换算成时间。此外,文中所给出的采样频率为200kHz,而有些图中的Point只有90或者100个点,如图10和11,那么该图只表示0.5ms内的情况? (d)文中多处地方的数据来源不清晰,不知道是现场测量所得数据,还是通过公式近似计算所得数据,如动态电阻阻值的计算部分中的表2。同时对于所提出的参数计算方法,应该给出相关的计算流程图,如动态电阻的计算和电弧模型的参数计算。 (e)3.1.2节中提到“测得系统非线路部分对地电容为3.15uF”,而在4.1节又提到“计算得出系统(无馈线)对地电容为0.61uF”,两者存在矛盾。 (f)引言部分“用以模拟模拟高阻接地故障情况”;3.1.2节“对考核场输电线路践行建模”;公式(5)中中括号外的r应该为RF;公式(5)的补充解释U0=UF-EF,EF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幅图的编号为18等。(专家2)

  1. 按要求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