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爱因斯坦》传,仅记录自认为最紧要的部分。
爱因斯坦无疑是个天才,他说话极晚,却出口成章(说话有逻辑,不说半句话);六年级熟知欧几里得几何,13岁啃完《纯粹理性批判》,16岁学完学校的全部数学课程。不过上学时对老师挑刺,老师很不喜欢,于是退学回家。
第一年考大学并没有考上,但有知名大学教授说可随时来旁听,因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天赋。第二年考上大学。
在大学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自己命名为科学院,该科学院有3名成员,直到爱因斯坦去世才解散。
因有不喜欢他的教授搞鬼,爱因斯坦不容易找到工作,最后在专利局工作。
也就是在专利局工作期间,1905年,他发表了21篇论文,包括《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什么?
在牛顿力学中,世界上有2个恒定不变的量,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坐标轴是不动的。但这时候和实验发生了冲突。若测量光速,是一个恒定值,无论在测量者的移动速度是如何的,该光速仍然是恒定值,这在时间和空间均为不变量的条件下是不成立的。
爱因斯坦想象,一个人站在火车上拍皮球,皮球直上直下运动,那么皮球上下往返一次走过的路程是$2l$,但观察者在货车外,则皮球走过的路程变成了波动的曲线,该曲线往返一次的路程>2l,那么作为外界的观察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因为观察者的相对运动。若皮球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两个人看到皮球走的路程不同呢,因为若观察者的速度提高,他看外界的时间流逝会变快,反过来,火车速度快一些,那么火车上的时间流逝会变慢,相对皮球的速度,火车外的人的相对速度更快,所以那个人看到皮球走了更长的时间,所以表现出更长的路程,这就是匀速状态下的相对论。它改变了时间和空间是2条固定不变的坐标系的固有理论体系。
同样是这一年,爱因斯坦提出了$E=mc^2$,他说,“这世界最不可理解的部分就是这个世界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这句话也成为爱因斯坦一生的注脚,他坚信世界是因果关系论的,是可被理解的,所以疯狂的反对量子力学的提出,甚至抛出“上帝不掷骰子”,但和波尔的辩论总是赢不了,因为他打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而不敢走进去。
《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阐释,将匀速运动情况扩展到加速度情况,这个问题由于爱因斯坦的数学不好拖到了1919年才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在正确的构想下,详实的数学证明依然需要多版的论文和理论交锋才能最终成型。
晚年的爱因斯坦并没有太大的理论成就,因为拒绝进入量子力学领域,但他的一生的成就也是无可比拟的。
在他死后,为他进行医学验尸的医生,将他的大脑保存下来,他的眼科医生将他的眼球偷走。他们将一个人奉为一个神。
爱因斯坦从来没有参与原子弹的研发,这是他身前身后名的小插曲。